张新峰,男,1984年出生,江苏如皋人,曾留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取得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新加坡(半导体晶体生长)高新科技人才引进核心成员,读博期间成功完成德国半导体材料2项科技研发专项。
2014年6月,张新峰回国从事蓝宝石单晶生长工作。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做起,引晶工艺阶段不眠不休,刻苦钻研,成为公司青年职员典范,晋升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后,带出了一批优秀的人工晶体材料行业优秀人才。2018年6月,他排除万难,在家乡如皋创办了江苏卓远半导体有限公司,将新技术、新行业带到了家乡。江苏卓远半导体有限公司从成立起就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主要从事第三代半导体晶体生长设备、碳化硅(SiC)和金刚石晶体工艺及解决方案,以及在智慧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相关应用。张新峰先后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南通市“好青年”、如皋市“雉水英才”等称号。
张新峰于2010年与德国半导体装备公司领导及德国世创和韩国三星合资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合影
多年来,张新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对于成绩,他总不知足,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半导体、碳化硅等专业名词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它们主要运用于哪些方面呢?
碳化硅、金刚石其实都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发光的二极管芯片、高档轿车的大灯、飞机场用的航空照明灯,我们把它定义为高亮度照明,高亮度照明芯片的发光二极管就是碳化硅做的。其实还有一个大家更耳熟能详的就是宝石,宝石其实就是碳化硅,钻石就是金刚石,也就是我们做的产品之一。我们江苏卓远半导体有限公司有一条我们国内目前最为先进的金刚石基片的制造产线,也是国内第一条大英寸金刚石基片的研发线,它结合了离子萃取、离子注入、金刚石单晶生长、金刚石晶圆的切割等。这条线目前我们总共研发投入达4000多万元,产品主要应用于光学和半导体的高功率芯片制作,这个领域是我们国内的短板,也是我们现在急于攻破的技术难关。金刚石其实就是碳元素的单晶体,它的性能比较多,它有非常好的化学稳定性、透光和透波的性能,被广泛应用在一些军事航天航空和光电领域等,这个材料目前市场需求非常大。我们的技术是通过自主研发的设备生产出类似这样的晶块,然后在激光切割机里面进行切割,切割完以后可以变成晶片,然后再把它应用到下游的电子、光学以及一些超硬材料的领域。
张新峰在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与单晶院院长Igor院士留影
因为我之前在学校学的就是相关专业,在国外也一直从事半导体材料类的工作。其实半导体产业链非常长,而且涉及面非常广,我把半导体大致分为五个板块,装备、材料、设计、芯片制成和封装测试。这五个板块里面,我们国内处于一个相对发展中的状态,也有一些短板,在欧美国家有这样的产业和学术氛围,我们学到了一些东西,就希望回国来填补我们国家在这个产业的一些短板,而且我也是如皋人,家乡培养了我,我也想学有所成回到家乡,为家乡的产业升级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初衷。其实创业比搞研发、做技术要难很多。在创业初期,我们面临很多的困难,其中两个比较大的困难,一方面是对外的,我们属于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受到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围追堵截,简单来说就是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制裁,从技术工艺以及方法,还有一些专利等软性领域进行制约,同时一些硬性的机器机械设备也是在禁运名单里。所以,我们在做半导体晶体材料的时候没有工具,只有自己想办法,自己研发,要突破海外的一些技术封锁,这个过程是特别艰难的。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内在的困难,研发一个产品或一款工艺,需要长时间的沉淀,需要很多学术人员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很难的一点就是耐住寂寞。当然,因为是在家乡创业,所以这一块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市委、市政府在支持返乡创新创业的人员方面有很大力度,这在无形中也加强了我们团队的凝聚力,所以,现在团队越来越大,研发的成果也越来越多。
张新峰领导下的siltronic samsung wafer 的技术和生产团队骨干
说实话,其实转型是特别难的,而且到目前为止,我还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研发人员。我经常向身边的一些成功企业家学习,而且回国以后加入了一些企业的大家庭,如皋的企业家协会、工商联合会以及青商会等,同时“天下如商”这样一个平台,也让我们学习到了一些企业经营之道和如商精神。
张新峰作为中央党校(2019)专家班优秀学员代表,受到时任中组部副部长周祖翼接见
不管是创办一个企业还是带一个团队,您觉得作为负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重要的应该是担当,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作为新一代,市领导经常在开会的时候讲我们新一代的创业者、新一代的企业人,我也把自己定位是这个新一代的企业人,我觉得应该要有担当,要与时俱进,要跟我们国家保持同样的发展速度,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担当非常重要,这个是我回国创业之后的一个小小心得吧。
2018年,您参加了央视的《创业英雄汇》,当时是什么情况?
因为《创业英雄汇》是在我们国家创新创业的氛围中诞生的一档节目,这个节目在全国有一些海选活动,后来我们有机会走上央视的舞台,我们在这个节目上展现了我们团队的风采,也把我们的产品做了详细的介绍,最终我们成功成功与清华厚持签订战略投资协议。当时如皋参与这个节目的,我们是第一个,所以当时感觉非常骄傲,能够将我们企业从如皋走向央视平台。同时,我们是整个领域里面的第一家科创型公司走到央视平台的,很多同业者都给我们发来祝贺信息,表示对我们的一个认可和感谢。另外也给像我一样的回国创业者坚定了信心,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也鼓励他们回国创新创业,他们也纷纷表示内心很澎湃。
对于科创型企业来说,最重视的是创新,创新离不开人才。近几年来,我们一直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一方面是人才的引进,我们引进了5名外籍专家,其中2位是院士、3位是国家级人才,博士和博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大概有7名。另外,人才引进来不能光看,人才要发挥作用,那么就涉及到很多设备的投入、研发的工具和日常的支出,关于这一块,我们这几年的投入已经超过6000万元。这对于一个初创型企业来说,应该是非常庞大的数字,这个得益于地方政府对我们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是从科创项目,以及我们申报的一些省级和国家级项目的奖励。我们参加过两次国家级大赛,都有资金资助;省里面的重大项目我们申报过三个,也收到了一些资助;对于市里的人才项目、科创项目以及团队项目,我们也获得了很多的资助。我们真的很感谢有这样的一个营商环境,有这么一个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

张新峰与原中芯国际副总裁黄宏嘉博士、田长霖基金刘建岳秘书长留影
我觉得还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应该说,企业做得再大,还是要对社会、对人类有一定贡献。其实创业不是我的唯一选择,其实也有几个中科院的研究所对我发过邀请,让我过去带团队做研发,而我觉得,不管是研发还是做产业,都要对这个社会和人类有一些贡献。就像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一样,他和他的团队对科技还是有很大贡献的,像发展航空事业,以及现在做人类“脑机接口”等,他是我们科技型企业家的一个榜样。我觉得科创的这个范围有更多有意义的可能,比如说改善人类的健康,通过植入一些对人类没有伤害的芯片,实时监控人类的健康,减轻生老病死带来的一些痛苦,这个是对人类发展的一个贡献,这也是我的一个目标。
采写:如皋融媒体中心